激活理论源泉,唱响宣讲“新声”。近日,杭州市上城区“红巷新声”宣讲员训练营在西子湖畔“启航”,50余名骨干青年理论宣讲员参加这次研学之旅,共同探寻唱响新时代理论宣讲的“奇妙密码”。
杭州市上城区“红巷新声”宣讲员训练营活动现场。杭州市上城区委宣传部供图
在浙江展览馆“八八战略”实施20周年主题展厅,动态数字沙盘吸引了众人的目光。沙盘上,浙江乡村的绿色生态带、金色产业带与蓝色水系相互交织,展示着“千万工程”从蓝图到现实的历程,安吉余村从“矿山经济”到“绿水青山”的生态转型,淳安下姜村在政策引领下的脱贫致富故事,都一一精彩呈现。
大屏上,小区里老年人的智能手环数据实时跳动,电动车充电桩使用热力图清晰可见……很难想象这是建于1984年的老小区。宣讲员们走进西湖区翠苑社区,感受翠苑一区“民呼我为”生动实践。
社区里32本居民手写的《民情日记》格外醒目,泛黄的纸上记录着加装电梯、停车位改造等238件民生实事的协商历程,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努力。这个曾获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”称号的老旧小区,如今正焕发着基层治理新活力。
在余杭区“新时代创客说”工作室,宣讲员们凝神倾听工作介绍,积极参与交流互动,汲取创新青年宣讲工作,凝聚青年力量的宝贵经验。
不少宣讲员表示,“八八战略”就在身边,宣讲素材的“富矿”就藏在眼前,用“小切口”也能讲好“大主题”。
杭州市上城区“红巷新声”宣讲员训练营活动现场。杭州市上城区委宣传部供图
“要实现叫好又叫座,就得学会说大众话语”“要运用新话语、活讲述,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”……训练营授课现场,导师们金句频出。
浙江农林大学“同伴”语言艺术工作室负责人、浙江省“共同富裕”宣讲团成员严景城,围绕理论宣讲文稿创作技巧、舞台表现技巧,结合实战指导经验和优秀作品分析,展开深入探讨,助力提升理论宣讲能力。浙江省理论宣讲成绩突出个人汪晓俊,通过多个实战案例,展示了创新表达形式和传播手段如何赋能宣讲效果。他表示,好的宣讲既不能缺失理论的理性,又要饱含情感和叙事的感性。
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“百人计划”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包大为表示,上城区积极打造“红巷新声”理论宣讲品牌,认真组织宣讲训练,注重理论学习与宣讲实操并重,让宣讲员们在实践中感悟理论,有助于进一步锻造“懂理论、懂群众、会宣讲”的宣讲队伍。
杭州市上城区“红巷新声”宣讲员训练营活动现场。杭州市上城区委宣传部供图
为进一步提升宣讲员队伍的综合能力,在观摩调研、导师授课、分组讨论的基础上,活动还设置了“开放麦”形式的宣讲展示环节。宣讲员们紧扣上城区高质量发展主线,围绕新质生产力、生态文明、宋韵文化、基层治理等主题“火热开麦”,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启“头脑风暴”,分组作了互动分享。
据了解,上城区“红巷新声”理论宣讲团已拥有300余名骨干成员,其中“80后”“90后”和“00后”宣讲员占比超过95%。每年组织1000场次宣讲活动,年均覆盖受众超 20万人次,这群宣讲员正用青春之声,让党的创新理论以年轻人特有的视角和语态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(阮奕杰 张璇)